- 安慧
- Settled or firm resolve on wisdom; established wisdom; tr. of [lang id =1028]悉耻羅末底 Sthiramati, or Sthitamati, one of the ten great exponents of the [lang id =1028]唯識論 <Vijñaptimātratāsiddhi śāstra>, a native of southern India.* * *梵名 sthiramati, 音譯悉耻羅末底, 為唯識十大論師之一, 佛滅後一千一百年出世, 住世年代為公元四七Ο至五五Ο年間。 他是南印度伐臘毘國(又稱羅羅國)人。 《成唯識論述記》卷一, 稱他‘印度境羅羅國人也, 妙解因明, 善窮內論。 扇徽猷於小運, 飛蘭蕙於大乘, 神綵至高, 固難提議。’ 他是世親之後, 大乘唯識宗的大學者。 他精通唯識、 因明之學, 善於議論, 他的唯識學, 上承德慧, 下傳真諦, 真諦為中土攝論宗的始創人。 安慧與護法同時, 但在唯識學上的見解與護法相異。 在心識作用方面, 只承認自證分實有, 而以見分、 相分為情有理無, 故稱為一分家。 而難陀立二分, 陳那立三分, 護法立四分, 即所謂‘安、 難、 陳、 護, 一二三四’者是。 參閱‘十大論師’條。 安慧與護法之間, 對於心識作用上主張的異同, 自古即有偈頌稱: ‘二障相應前七轉, 二執相應唯六七, 五八無執護法宗。 所知法執五六八, 我執相應唯六七, 煩惱相應五七轉, 五八法執安慧宗。’ 頌文的意思是: 安慧主張前五識與法執、 所知障、 煩惱障相應;第六識與二執、 二障均相應。 第七識與我執及煩惱障相應;第八識與法執、 所知障相應。 而護法主張, 前五識與二障相應;第六、 七識與二執、 二障相應, 第八識不與執障相應。 安慧的著作, 主要者有: 《大乘廣五蘊論》, 一卷, 唐代地婆柯羅譯。 《大乘中觀釋論》, 十八卷, 宋代惟淨、 護法共譯。 《俱合論實義疏》, 五卷, 中土未譯。 《阿毘達磨雜集論》, 十六卷, 唐代玄吳譯。 《寶積經論》, 四卷, 元魏菩提流支譯。 他的主要著作之一《唯識三十論釋》, 為玄奘、 窺基揉譯於《成唯識論》中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